2023年初夏,浙江温州律师林慧接到一起涉嫌非法经营案的委托。当事人赵强经营的电子科技公司因涉嫌销售"翻墙"软件被查,公司账户内128万元资金被冻结,3辆公务用车被扣押。赵强的妻子哭着说:"公司还有20多个员工等着发工资,账户一冻,大家都要失业了!"
阅卷突破:区分"犯罪所得"与"合法财产"
林慧团队首先将工作重点放在涉案财物的定性上。通过梳理公司近三年的财务流水和业务合同,他们发现一个关键事实:赵强公司的主营业务是智能设备研发,"翻墙"软件销售仅占总营收的7.3%,且128万元冻结资金中,有92万元来自智能设备的正常销售。更重要的是,3辆被扣押车辆均为公司开展合法业务所购置,与非法经营行为无直接关联。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41条及"两高"《关于办理刑事案件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涉案财物必须与犯罪行为具有关联性。林慧据此向侦查机关提交《解冻申请书》,详细列明资金流向的证据链,并附上23份智能设备销售合同作为佐证。这种精准区分"涉案"与"合法"的辩护策略,成为保护当事人财产权的关键一步。
听证博弈:用数据还原经营真相
在检察机关组织的涉案财物听证会上,林慧没有陷入"是否违法"的抽象争论,而是用具体数据说话。她展示了公司的业务结构图表,清晰呈现合法业务与涉案业务的占比;又通过员工工资表和供应商付款凭证,证明冻结资金对企业正常运营的必要性。"如果因为7%的涉案业务,让93%的合法经营停摆,这不符合比例原则。"她的发言让听证员频频点头。
2024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显示,去年全国法院依法解除不必要的涉案财物查封、扣押、冻结2.3万件,涉及金额156亿元。这表明,在刑事诉讼中加强财产权保护已成为司法共识,而辩护律师的专业介入是推动这一进程的重要力量。
后续跟进: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
最终,侦查机关采纳了辩护意见,解冻了92万元资金和2辆公务用车。赵强的公司得以正常发放工资,避免了员工失业的危机。同时,林慧协助赵强主动退缴了涉案的7.8万元违法所得,使案件在审查起诉阶段获得从轻处理。这个结果既维护了法律的严肃性,又保障了企业的合法权益,实现了"案结事了"的良好效果。
在很多刑事案例中,人们往往更关注当事人的人身自由权,却容易忽视财产权的保护。赵强的案件提醒我们,刑事辩护不仅要为当事人的行为定性辩护,更要守护其合法的财产权益。当辩护律师能够从财务数据、业务结构等细节中找到突破口,就能在法律框架内最大限度减少案件对当事人正常生活的冲击,这正是刑事辩护中"温度"与"力度"的有机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