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秋,上海某投资公司业务经理张薇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刑事拘留。检察机关指控其参与吸收资金达2300万元,属于"数额巨大"情形,建议量刑3-5年。接手案件的律师陈峰在会见时,张薇反复强调:"我只是按公司要求介绍产品,客户都是亲戚朋友,我不知道这是犯罪啊!"
金额解构:从"总额"到"实际参与额"的辩护突破
陈峰团队首要任务是厘清张薇的实际涉案金额。通过梳理公司财务账目和张薇的业务记录,他们发现指控的2300万元中,存在三类特殊情形:一是有450万元来自张薇的直系亲属,且该部分资金未约定利息;二是180万元是客户在案发前已收回的本金;三是620万元虽以张薇名义签订合同,但实际由公司其他高管直接对接促成。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非吸案件中"本人及近亲属吸收的资金"不应计入犯罪数额,"案发前已归还的数额"可予扣除。陈峰据此提交《涉案金额重新认定申请书》,附上亲属关系证明、资金回款凭证和客户证言,主张张薇的实际涉案金额应为1050万元。这一关键辩护意见,直接影响案件的量刑档次。
主观认定:区分"执行职务"与"明知犯罪"
在主观明知的认定上,控辩双方存在明显分歧。检察机关认为,张薇作为业务经理,领取高额提成,应当知晓公司"承诺年化20%回报"的模式属于非法吸收资金。陈峰则从三个维度展开辩护:一是张薇入职时公司持有正规营业执照和金融办备案文件,其有理由相信公司经营合法;二是公司的宣传材料均由总部统一制作,张薇未参与内容策划;三是张薇本人也投入50万元资金,侧面反映其对公司违法行为缺乏认知。
为增强辩护效果,陈峰找到了张薇的前同事出庭作证,证实公司对员工进行过"合规培训",刻意隐瞒了资金实际用途。同时,他提交了张薇的工资流水,显示其提成比例与普通员工一致,并非高额获利,进一步佐证其主观恶性较小。
最高人民检察院2024年数据显示,在非法集资案件中,通过辩护律师提出的罪轻意见被采纳率达41.3%,其中涉案金额重新认定和主观明知争议是最主要的辩护焦点。这表明,精准的事实辩护和法律辨析,能有效帮助司法机关作出更公正的裁判。
退赔挽损:罪轻辩护的重要补充
陈峰深知,退赔挽损是非吸案件罪轻辩护的关键。他积极与张薇家属沟通,筹集120万元用于退缴违法所得和赔偿投资人损失。同时,他协助张薇联系部分投资人,说明案件进展和退赔意愿,最终获得17名投资人的谅解书。在法庭辩论阶段,陈峰强调:"张薇既是涉案人员,也是非法集资的受害者,其积极退赔的行为应得到法律的认可。"
最终,法院采纳了陈峰的辩护意见,认定张薇的实际涉案金额为1050万元,考虑到其系从犯、初犯,且具有退赔谅解等情节,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缓刑2年。判决生效后,张薇感慨道:"如果不是律师帮我理清那些复杂的金额和法律问题,我可能要面临更重的刑罚。"
这起案件的辩护过程,展现了非吸案件罪轻辩护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在这类案件中,辩护律师不仅要精通法律条文和司法解释,更要具备细致的财务梳理能力和耐心的沟通协调技巧。通过对涉案金额的精准解构、主观明知的合理抗辩以及退赔挽损的积极推动,才能在法律框架内最大限度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实现罪责刑相适应的司法原则。





